教育部教师司司长王定华:主动驾驭信息化,教书育人,绽放芳华
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
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、博士、教授
王定华
为《中小学数字化教学》2018年第3期撰写卷首语
王定华
当今世界,正处在大发展、大变革、大调整之中,新一轮科技和工业革命正在孕育,新的增长动能不断积聚。
当今中国,工业化、信息化、新型城镇化、农业现代化迅速发展,科学技术日新月异,国际竞争日趋激烈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历史交汇期,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,坚持新的发展理念,走出“老办法不好用、新办法不会用、硬办法不敢用、软办法不顶用”的怪圈。
百年大计,教育为本;教育大计,教师为本;教师大计,发展为本。
党中央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,2018年1月中共中央印发的《全面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》指出:“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、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,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。”
2018年3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出台的《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》提出,实施互联网+教师教育行动,开展网上网下混合研修,启动人工智能教学试点,升级教师培养,改革教师培训,加强能力建设,促进专业发展。
适应新时代形势、贯彻党中央决策,教育部制定了新时代“人工智能+教师队伍建设行动”方案,主要思路和做法是围绕教师专业发展,推进实施人工智能+教师治理、人工智能+教师教育、人工智能+教育教学、人工智能+精准扶贫,依托人工智能优化教师治理体系、提升教师培养质量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、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、探索教育扶贫新路径,发挥教师在教育发展中的第一资源作用,为智能教育发展奠定基础。
通过2018年至2022年的努力,从点到线、由线及面,实现人工智能与教师队伍建设核心工作的全面融合,推动教师更新观念、重塑角色、提升素养、增强能力,主动应对新技术变革,善用新技术手段,积极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。
与此同时,教育部将实施新周期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,充分利用信息技术,实现教师教育创新。
在这个过程中,认真研制师范院校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,推动以自主、合作、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变革,提高师范院校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能力;发布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,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进行科学诊断、合理设课;启动实施教师教育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计划,遴选认定200门教师教育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,推进分层、分类、按需施训。
适应新时代形势、贯彻党中央决策,各地各校应该审时度势、精心谋划、超前布局、力争主动,深入了解大数据发展现状、趋势及其对教育的影响,在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的背景下推动教师专业成长。
善于获取数据、分析数据、运用数据,加快教师发展的信息化步伐,主动拥抱人工智能,进一步推动信息技术在教与学、教育管理、教育服务过程中的应用,利用智能技术支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,支撑教学方法的改革,打造更加重视个性、创造性的教育,持续不断地培养培训一批批掌握信息技术、具有创新思维的教师。
适应新时代形势、贯彻党中央决策,广大教师应该不断增长本领,善用人工智能提高教学效果,扩展知识疆域,调动学生兴趣。教师对信息化和人工智能不能漠然置之、不屑一顾,应顺应时代,借力提升教育教学效果。
教师要善于发挥主体作用,关注学生成长。信息化和人工智能教育,既可作为教学内容,又可作为教学手段,更可将人工智能与学科教学、学生发展结合进行。
教师对信息化和人工智能也不必过度恐慌、手足无措,应主动驾驭,消除被取代的担心,在专业发展道路上行稳致远,在教书育人岗位上绽放芳华。
— THE END —
文章来源:《中小学数字化教学》2018 年第3期,原标题为《依托信息化助力教师专业化成长》
微信编辑:李中华
往期荐读
余胜泉:人工智能可能承担12种教育功能,而教师核心价值在于“育人”
2018,我们将聚焦以下话题,
欢迎来稿
长按二维码,关注我们
点击“阅读原文”,查看更多!